
早上七点,北京东三环的十字路口永远这么挤。 送餐的电动车在汽车夹缝里钻来钻去,上班族捂着鼻子躲尾气,偶尔有摩托车嗖地窜过去。 这些125cc上下的小排量车,撑起了城市短途出行的半边天。
浙江钱塘区的摩友群里最近热闹起来。 有人晒出一款新到的150cc摩托车,定价两万出头。 这个价位很有意思,比杂牌贵不少,又比进口大品牌便宜一大截。 路透社的报道里提到,厂家同时推了两个版本,pro版要21280元,std版卖19980元。 同级别的本田pcx160要26990元,雅马哈nmax155更是要27800元。 那些不到一万的杂牌150,连abs都要后期加装。
这车的外观有几个地方挺特别。 车头装了个x形的led大灯,里面塞了18颗小灯珠。 下雨天实测的时候,灯光会自己调整角度避开雨滴。 车尾的灯用的是侧发光技术,晚上特别显眼。 车身线条硬邦邦的,有四种颜色能选,包括那种带闪粉的幻彩白。
动力系统做了些优化。 150cc的水冷发动机不算大,但调校得不错。 电喷系统经过重新设置,3000转就能爆发出13.2牛米的扭矩。 怠速启停功能挺实用,实测油耗每百公里2.1升。 广州有位车主每天跑50公里上下班,加满6升油能用半个月。
底盘的调校比较均衡。 前减震130毫米,后减震110毫米,这种设置让车子在坑洼路面上不会太颠。 跑高速到100公里每小时时,车身也不会发飘。 有位常骑川崎的老骑手试过后说,这种调校方式很聪明。
智能配置比想象中丰富。 全系都装了车联网系统,手机上能看到油耗、胎压这些信息。 pro版配了前后双摄像头记录仪,std版只有前面一个。 车把上有个四向开关,能控制双闪灯、灯光模式这些功能。 有做二手车生意的车主觉得,pro版的前后记录仪很划算。
一些小细节设计得很贴心。 座位高度780毫米,身高1米65的人也能双脚着地。 座位底下能放全盔,还有隔板分开存放。 快递站老板老王试过之后说,这种设计很实用。
这款车上市的时间点选得不错。 现在150cc摩托车市场正在变化,便宜的车被电动车挤得没市场,贵的大排量车又需要更高级的驾照。 这车正好卡在中间,既有摩托车的驾驶乐趣,又不用花太多油钱。 北京有经销商说,第一批车里有三成卖给了跑网约车的司机。
在浙江台州试驾时,不少人围着这辆车研究。 有人盯着仪表盘上的牵引力控制灯看,有人反复按车把上的四向开关。 大家讨论最多的是那个流水转向灯,晚上变道时确实更显眼。
续航测试结果挺好。 混合路况下(城市30%,郊区50%,高速20%)能跑368公里才提示加油。 比官方说的350公里还多一些。 有经常跑长途的骑手算过,济南到青岛400公里,中途加一次油就够了。
双版本策略照顾了不同需求的顾客。 std版价格低,适合预算紧的人。 pro版多了智能配置和记录仪,适合更看重安全的顾客。 北京一家摩托车店透露,pro版订单占到45%。
这车的出现能看出国产摩托车的进步。 很多品牌还在比排量大小,聪明的厂家已经开始解决用户实际问题。 从自动大灯到储物空间,每个改进都针对日常使用中的痛点。 就像有专家说的,两万价位的摩托车,关键不是谁的排量大,而是谁能真正满足城市骑行的需求。